3D打印在三叉神經痛穿刺治療中的應用
發表時間:2018年11月02日瀏覽量:
三叉神經痛是一種臨床常見的顱神經疾病,號稱“天下第一痛”,其人群患病率為182人/10萬,年發病率為3~5人/10萬,多發生于成年及老年人,發病年齡在28~89歲,70%~80%病例發生在40歲以上,高峰年齡在48~59歲。但是,WHO最新調查數據顯示,三叉神經痛正趨向年輕化,人群患病率不斷上升,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、工作和社交,也增加了醫療支出。三叉神經痛的治療,目前主要有藥物治療、射頻熱凝、半月節球囊壓迫、立體定向放射外科和微血管減壓手術。
對于高齡或合并多種疾病不能耐受MVD手術者,大都選擇微創手術治療或藥物治療,但藥物應用時間長,效果差,部分患者選擇射頻熱凝、半月節球囊壓迫、立體定向放射外科,現在三叉神經痛半月節微球囊壓迫正逐漸成為微創治療的一種趨勢,因卵圓孔外口直徑小或者外口后傾等因素,造成卵圓孔穿刺困難。對于經驗豐富的遼寧省人民醫院馬逸教授、河北邢臺九院的霍貴通主任、河南鄭大五附院的壽紀新主任團隊、新鄉二院的楊繼學主任、鄭州中心醫院閔又會主任團隊......等等,三叉神經痛卵圓孔穿刺當然不在話下,手術時間可縮短至5分鐘,手術過程如行云流水,但對于初學者來說,掌握卵圓孔穿刺技術需大量臨床操作經驗,在不具備現實條件的情況下,如何使臨床醫師能夠迅速掌握此項技術早日造福病患,縮短臨床醫師培養周期,是臨床科室工作者者需要考慮的問題。
應用3D數字化醫學研究及3D打印導板模擬三叉神經卵圓孔穿刺治療三叉神經痛,能縮短年輕醫師成長曲線,有利于臨床教學,手術操作過程時間短,使病人在治療過程中獲益。
下面就一例病人數據模擬3D下三叉神經痛卵圓孔穿刺
利用3D軟件對患者術前顱底CT數據進行三維重建,打印3D頭顱顱骨模型,利用頭顱模具進行教學查房,了解卵圓孔位置、大小、穿刺方向及難易程度,并通過模具與家屬溝通,通俗易懂。
準確而安全的穿刺是保證療效和預防并發癥的關鍵,但是臨床上因為CT定位誤差、術者操作偏差、患者個體差異等因素均可引起穿刺方向、距離等出現偏移,導致穿刺失敗。根據上述信息,對卵圓孔開口大小,走形方向和長度都有了詳細了解,模擬穿刺路徑,穿刺方向,不但可以觀察側位和前后位方向,也可以測量進針點到卵圓孔的距離(口角為軟組織,實際穿刺有變形),對實際穿刺過程有一定幫助。
3D軟件不但術前可規劃手術方案,也可打印出穿刺三叉神經半月節導板,可順導板穿刺半月節,有利于節省手術時間,穿刺更準確,手術醫師成長更快!病人更受益!
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,數字化手術輔助定位系統被越來越多的應用于手術,術前在計算機上可以精確設計并模擬手術方案,術中輔助指導醫生將設計方案完整、準確地實現。
3D打印技術是當今最熱門的生物醫學研究方向之一,通過影像技術(CT、MRI等)資料的輔助,應用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虛擬出待構建體的三維結構,然后用相應的材料逐層創建出實體,具有高精度、構建速度快,可實現按需制造等優勢及個性化、精準化、遠程化等優點,特別適合于醫學領域的應用。應用3D導板不但可輔助三叉神經痛微創治療,而且可應用于微創血腫穿刺,其穿刺不僅精準、安全,而且局麻下就可以進行手術,降低了全麻手術風險,大大節省了手術費用。
作者:吳陽 作者單位:民權縣人民醫院神經外科

對于高齡或合并多種疾病不能耐受MVD手術者,大都選擇微創手術治療或藥物治療,但藥物應用時間長,效果差,部分患者選擇射頻熱凝、半月節球囊壓迫、立體定向放射外科,現在三叉神經痛半月節微球囊壓迫正逐漸成為微創治療的一種趨勢,因卵圓孔外口直徑小或者外口后傾等因素,造成卵圓孔穿刺困難。對于經驗豐富的遼寧省人民醫院馬逸教授、河北邢臺九院的霍貴通主任、河南鄭大五附院的壽紀新主任團隊、新鄉二院的楊繼學主任、鄭州中心醫院閔又會主任團隊......等等,三叉神經痛卵圓孔穿刺當然不在話下,手術時間可縮短至5分鐘,手術過程如行云流水,但對于初學者來說,掌握卵圓孔穿刺技術需大量臨床操作經驗,在不具備現實條件的情況下,如何使臨床醫師能夠迅速掌握此項技術早日造福病患,縮短臨床醫師培養周期,是臨床科室工作者者需要考慮的問題。
應用3D數字化醫學研究及3D打印導板模擬三叉神經卵圓孔穿刺治療三叉神經痛,能縮短年輕醫師成長曲線,有利于臨床教學,手術操作過程時間短,使病人在治療過程中獲益。
下面就一例病人數據模擬3D下三叉神經痛卵圓孔穿刺

3D顱骨成型可以了解卵圓孔位置、大小、方向
利用3D軟件對患者術前顱底CT數據進行三維重建,打印3D頭顱顱骨模型,利用頭顱模具進行教學查房,了解卵圓孔位置、大小、穿刺方向及難易程度,并通過模具與家屬溝通,通俗易懂。

標志紅色點為卵圓孔處

利用軟件觀察卵圓孔體表投影在顴骨中、后1/3交點(紅色點)

利用軟件模擬穿刺,可見穿刺通路及穿刺終點在頭部投影

穿刺前了解卵圓孔周圍血管



了解穿刺通路中血管情況

穿刺點位于患側口角外2.5cm--3.0cm

穿刺方向指向同側瞳孔內側


從正面路徑穿刺方向及穿刺終點


側面了解穿刺路徑、方向、穿刺終點、穿刺夾角
準確而安全的穿刺是保證療效和預防并發癥的關鍵,但是臨床上因為CT定位誤差、術者操作偏差、患者個體差異等因素均可引起穿刺方向、距離等出現偏移,導致穿刺失敗。根據上述信息,對卵圓孔開口大小,走形方向和長度都有了詳細了解,模擬穿刺路徑,穿刺方向,不但可以觀察側位和前后位方向,也可以測量進針點到卵圓孔的距離(口角為軟組織,實際穿刺有變形),對實際穿刺過程有一定幫助。

穿刺深度約85mm
3D軟件不但術前可規劃手術方案,也可打印出穿刺三叉神經半月節導板,可順導板穿刺半月節,有利于節省手術時間,穿刺更準確,手術醫師成長更快!病人更受益!

設計出的導板

面部導板貼敷,可順導板穿刺

順打印導板穿刺通道可見卵圓孔

局部放大的可視化卵圓孔

三維可視化的導板、面部軟組織、血管、顱骨及穿刺通路

3D打印機程序狀態下的穿刺導板

打印導板后應用于卵圓孔穿刺球囊壓迫治療
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,數字化手術輔助定位系統被越來越多的應用于手術,術前在計算機上可以精確設計并模擬手術方案,術中輔助指導醫生將設計方案完整、準確地實現。

打印出的顱骨模型,術前模擬穿刺、教學
3D打印技術是當今最熱門的生物醫學研究方向之一,通過影像技術(CT、MRI等)資料的輔助,應用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虛擬出待構建體的三維結構,然后用相應的材料逐層創建出實體,具有高精度、構建速度快,可實現按需制造等優勢及個性化、精準化、遠程化等優點,特別適合于醫學領域的應用。應用3D導板不但可輔助三叉神經痛微創治療,而且可應用于微創血腫穿刺,其穿刺不僅精準、安全,而且局麻下就可以進行手術,降低了全麻手術風險,大大節省了手術費用。
作者:吳陽 作者單位:民權縣人民醫院神經外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