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D打印手術用上“黑科技”,老人終擺脫“長短腿
發表時間:2018年10月15日瀏覽量:
原標題:MR技術、3D打印……手術用上“黑科技”,老人終擺脫60年“長短腿”
戴上MR(增強現實)眼鏡,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骨科手術團隊的眼里,這名69歲患者的左髖部位骨骼、血管、神經組織逐漸清晰浮現,與他側躺的身體一點點重合起來。
2018年10月13日,南極熊從“湖南醫聊”獲悉,在MR和3D打印“黑科技”的輔助下,醫生們為這名花甲老人“拉齊”了60年“長短腿”。
“長短腿”跛行60年又不幸骨折,渴望恢復正常行走周先生(化名)來自湖南祁東,已飽受“長短腿”之苦60年。8歲那年,他身患小兒麻痹癥,家里經濟條件差,耽誤了治療,此后便成了 “長短腿”,為此沒少受別人在背后的指指點點。他年輕時曾數次就醫,每次醫生都搖搖頭表示無能為力。可周先生的內心深處,一直渴望能夠正常行走。
今年9月15日,周先生不慎在家摔了一跤,導致左股骨骨折,本來就行動不便的左腿,完全無法行走了。在家人的陪同下,他就診于當地醫院,再三猶豫后,他還是跟醫生提出了他想要恢復正常行走的心愿。然而,他的腿已經跛行60年之久。醫生建議他到湘雅醫院,找骨科主任胡懿郃教授。
手術位置距離坐骨神經僅0.4厘米,風險高難度大在看過周先生的檢查影像資料后,胡懿郃教授陷入了沉思。周先生的骨折很好處理,只要接上去就行,但他恢復正常行走的愿望卻是一個大難題。周先生幼年患病導致左髖關節融合,關節消失了變成了一整塊骨頭,左邊大腿關節幾乎不能活動。大腿和骨盆一直固定在60度,并且往內收13度,左腿只能以一個固定的姿勢僵硬地抬起,無法放下或左右活動,導致左右腿之間出現了近20厘米的距離差。
如果只是簡單地處理骨折,周先生痊愈后還是只能一高一低地走路,仍然十分不便。能否通過一次手術解決周先生的2大問題呢?
要達成這個愿望,醫生們則需要為周先生進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。
然而,由于周先生關節融合程度較嚴重,需要先在患處截出一部分骨頭,再做人工關節置換術。
最大的問題在于,截骨面離周先生的左坐骨神經最近只有0.4cm的距離,一旦傷及坐骨神經,周先生有可能會面臨左腿萎縮甚至癱瘓,再加上附近肌肉、血管等組織結構復雜,手術難度和風險非常大。
“黑科技”給醫生一雙“透視眼”,精準手術降低風險
幸運的是,骨科鐘達副教授正在研究MR技術+3D打印技術,有了“黑科技”的輔助,周先生看到了希望。
“MR技術可以給醫生一雙‘透視眼’,清楚地‘走進’患者的虛擬身體內部,讓手術醫生對患者體內的骨骼、血管、神經組織有更準確的判斷,避開重要的位置,極大減小出血量和降低手術風險。”鐘達副教授介紹。
“同時配合3D打印技術,手術的精準度也將大大提高。”
術前,醫生用3D打印技術1:1打印出周先生的骨骼模型導板,同時將其CT、磁共振等影像資料事先輸入到MR系統里。
9月27日,是周先生手術的日子,對比兩個兒子緊張的神情,周先生卻顯得很淡定:“昨天我自己用那個眼鏡看了我腿里面的骨頭了,清清楚楚。”
在胡懿郃教授的全程現場指導下,鐘達副教授為周先生順利實施了手術。
術中,醫生將3D打印導板固定在患者創口顯露的一部分骨骼上,再戴上MR眼鏡掃描導板,系統迅速自動對準,虛擬的“全息影像圖”覆蓋在患者需要做手術的真實部位。
鐘達副教授帶領團隊直接“透視”患處的內部結構,精準開展手術。
目前,周先生已經可以嘗試下地行走,至此,困擾了他60年的“長短腿”之苦終于得以解決。
來源:湖南醫聊
戴上MR(增強現實)眼鏡,在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骨科手術團隊的眼里,這名69歲患者的左髖部位骨骼、血管、神經組織逐漸清晰浮現,與他側躺的身體一點點重合起來。
2018年10月13日,南極熊從“湖南醫聊”獲悉,在MR和3D打印“黑科技”的輔助下,醫生們為這名花甲老人“拉齊”了60年“長短腿”。


“長短腿”跛行60年又不幸骨折,渴望恢復正常行走周先生(化名)來自湖南祁東,已飽受“長短腿”之苦60年。8歲那年,他身患小兒麻痹癥,家里經濟條件差,耽誤了治療,此后便成了 “長短腿”,為此沒少受別人在背后的指指點點。他年輕時曾數次就醫,每次醫生都搖搖頭表示無能為力。可周先生的內心深處,一直渴望能夠正常行走。
今年9月15日,周先生不慎在家摔了一跤,導致左股骨骨折,本來就行動不便的左腿,完全無法行走了。在家人的陪同下,他就診于當地醫院,再三猶豫后,他還是跟醫生提出了他想要恢復正常行走的心愿。然而,他的腿已經跛行60年之久。醫生建議他到湘雅醫院,找骨科主任胡懿郃教授。



如果只是簡單地處理骨折,周先生痊愈后還是只能一高一低地走路,仍然十分不便。能否通過一次手術解決周先生的2大問題呢?
要達成這個愿望,醫生們則需要為周先生進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。

最大的問題在于,截骨面離周先生的左坐骨神經最近只有0.4cm的距離,一旦傷及坐骨神經,周先生有可能會面臨左腿萎縮甚至癱瘓,再加上附近肌肉、血管等組織結構復雜,手術難度和風險非常大。
“黑科技”給醫生一雙“透視眼”,精準手術降低風險
幸運的是,骨科鐘達副教授正在研究MR技術+3D打印技術,有了“黑科技”的輔助,周先生看到了希望。
“MR技術可以給醫生一雙‘透視眼’,清楚地‘走進’患者的虛擬身體內部,讓手術醫生對患者體內的骨骼、血管、神經組織有更準確的判斷,避開重要的位置,極大減小出血量和降低手術風險。”鐘達副教授介紹。
“同時配合3D打印技術,手術的精準度也將大大提高。”


9月27日,是周先生手術的日子,對比兩個兒子緊張的神情,周先生卻顯得很淡定:“昨天我自己用那個眼鏡看了我腿里面的骨頭了,清清楚楚。”

(術前,周先生戴上MR眼鏡了解手術方案)
術中,醫生將3D打印導板固定在患者創口顯露的一部分骨骼上,再戴上MR眼鏡掃描導板,系統迅速自動對準,虛擬的“全息影像圖”覆蓋在患者需要做手術的真實部位。
鐘達副教授帶領團隊直接“透視”患處的內部結構,精準開展手術。
目前,周先生已經可以嘗試下地行走,至此,困擾了他60年的“長短腿”之苦終于得以解決。
來源:湖南醫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