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究|任意三維形狀上的3D打印電路
發表時間:2019年03月19日瀏覽量:
文:陳義/魯中良
德克薩斯大學埃爾帕索分校(UTEP)的電磁學和光子學實驗室(EM實驗室)開發了一種3D打印電子設備的自動化工藝,結合所有預制組件(例如金屬軌道,集成電路和晶體管),該技術使得能夠制造具有非常規則形狀的電路。
德克薩斯大學埃爾帕索分校(UTEP)的電磁學和光子學實驗室(EM實驗室)開發了一種3D打印電子設備的自動化工藝,結合所有預制組件(例如金屬軌道,集成電路和晶體管),該技術使得能夠制造具有非常規則形狀的電路。

圖1 由單層到雙層到多層打印路徑

圖2 橋接結構打印路徑
研究采用電磁和化學混合方法,通過將不同的粉末混合到高粘度硅樹脂中,使用nScrypt設備制造用于3D打印的微粉。為了保證打印材料的性能,研究團隊對噴嘴直徑、顆粒的粒徑和形狀進行篩選,保證與硅樹脂混合后,材料具有合適的粘度,在打印過程中不會出現凝結和堵塞。在對材料的介電常數、滲透率和損耗正切等測量后,設計出合理的材料分配。研究將硅樹脂填充鈦酸鍶和鐵氧體粉末,通過調整打印參數和對樣品進行熱處理,實現3D打印零件的成型。研究的主要挑戰包括加載材料的選擇,處理不規則的顆粒形狀和大小,3D打印路徑設計,以及優化分配速度。

圖3 帶介電材料的三維印刷電路板(左)和具有介電材料的3D印刷塔(右)
EM實驗室的項目開始于開發用于設計“真正”3D電路的CAD軟件,其中電子元件布置在任何位置或方向。那么問題是物理制造設備的手段。 EM實驗室的博士生Gilbert Carranza說:“我們無法超越這一點。我們沒有必要的工具將我的設計真正翻譯成可以被3D打印機讀懂的程序。Valle和Carranza以及研究助理Ubaldo Robles共同致力于彌補CAD和3D打印功能之間的鴻溝。

圖4 帶介電材料的3D印刷塔(上)和帶介電材料的3D印刷電路板(下)

圖5 電路形貌
研究通過微噴方法實現簡單三維結構的成型,并通過電介質和磁粉來調節零件的介電常數和磁導率。團隊對由于粘度波動導致的擠出變形沒有做重復性研究,但是為了打印的可重復性操作,研究正圍繞打印材料恒定均勻性展開。該團隊展示了將電路實現為3D打印電路結構的能力,這些結果證明了團隊最終能夠將電路3D打印到任意所需形狀的能力,進一步的工作可能包括3D打印RF諧振器,濾波器,天線,鐵磁器件或介電天線等。
作者:陳義/魯中良
來源:機械制造系統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